扎根基层潜心研发为蟹农致富引领航向——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郑岩事迹
- 发布日期:2018-06-22
- 浏览次数:1596
郑岩, 2002年加入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,现为研发中心河蟹选育项目技术员。辽宁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,盘锦市2015年企业科协“讲理想、比贡献”项目竞赛活动先进个人,盘锦市2016年五一劳动奖章,辽宁省2017年最美工程师。
作为一名党员,郑岩同志始终不忘并一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。他积极投身于科协的各项工作,致力于科普惠农工作,经常参与科普惠农服务站为广大农户进行水产养殖知识的培训,和养殖户座谈,了解他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;参加科协组织的新品种推介会,细心准备认真讲解;参加科技三下乡活动,现场为农民解答在水产养殖方面遇到的难题,使广大农户的疑问及时得到解决,几年来为推进科普工作做出了较大成绩。2016年在和养殖户交谈的过程中,了解到养殖户收获的河蟹规格普遍偏小,销售价格较低,在详细了解了他们的操作方式的基础上,创新改进了养殖方式,被命名为“光合模式”在三角洲地区进行推广,2017年这些农户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,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稻田养蟹首创于盘锦,在盘锦有着广大的基础,影响着大量农民的收入,为了保证蟹苗的成活率,养殖户不得不少施肥或者不施肥,这样一来就降低了水稻的产量。针对这一点,郑岩同志和领导及同事们多次论证,形成了一套选育抗氨氮品系蟹苗的技术路线,并进行公关,目前已经获得了一批高氨氮抗性河蟹家系,距离培育出抗氨氮河蟹新品种已经不远,届时进行稻田养蟹的农民必将迎来收入的一次跨越式增加。
他经常深入河蟹养殖的第一线,和农民交谈,和工人聊天,和技术员交流,掌握第一手资料,了解制约产业发展瓶颈,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。结合公司战略,组织技术力量进行公关。目前多项成果已进行转化,应用于大规模生产,产生了较好的生产及社会效益。2012年获得国审中华绒螯蟹新品种“光合1号”,作为主要完成人《河蟹新品种“光合1号”选育及应用推广》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;《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》获得辽宁海洋与渔业科技贡献二等奖。河蟹“光合1号”推广养殖面积已经超过5万公顷,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,带动100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。
他淡泊名利、甘于平凡、乐于奉献的思想根基。他认真践行创新发展理念,积极参与科研项目,先后参与了国家“863计划”之《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》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之《河蟹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》、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《河蟹稻田生态养殖技术示范》等科研课题,参与了辽宁省科技计划《辽河水产河蟹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开发》、《渔业新品种选育与健康养殖技术》等科技攻关项目。通过不断科技创新,已研究出多项科技成果,在河蟹育苗技术、海蜇育苗养殖技术及人工饵料开发、单环刺螠育苗养殖技术、沙蚕育苗技术水平方面走在了国内前沿。
单环刺螠的营养价值很高,2004年应公司领导要求,他带领其他同事开始研究《单环刺螠人工育苗与土池养殖技术》。科研初期就遇到了很大难题——单环刺螠的卵细胞无法观测,相关介绍资料很少,只找到了一篇1995年发表在《齐鲁渔业》上的研究单环刺螠生活史的论文。他想办法联系到论文的作者,并亲自打电话和这位老学者共同探讨。最终,在他和同事们的多次探讨、多次实验后,最终完成了单环刺螠人工育苗和土池养殖技术的开发。如今,单环刺螠的价格已有当初的2元/斤涨到30-60元/斤。郑岩和他的同事们的辛劳研究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效益,郑岩也因为这一项目荣获盘锦市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2013年在蟹苗培育过程中,偶然出现了一些红色的蟹苗,他敏感的意识到了其价值,经过几年不断地纯化繁育,终于形成了具有观赏价值的红壳河蟹。活着的河蟹壳就红了,颠覆了人们对于河蟹的认知,看到的人们无不啧啧称奇。更有一些顶级的专家学者,表示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意向。
截至目前,郑岩在河蟹新品种选育及养殖模式开发、沙蚕育苗养殖、单环刺螠育苗养殖、鱼类增养殖等方面取得了8项科技成果,其中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。同时,参与选育国家级河蟹新品种1个、参与制定地方技术标准4个。在学术方面,郑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:国内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累计选用他的水产养殖学及生态学科技论文 10多篇,他还参与编写了《北方河蟹养殖新技术》。
上一篇:
一片丹心育桃李 三尺讲台铸徽章